疫情防控措施执行中的“一刀切”现象解读

  自1月23日武汉因新冠疫情“封城”至今的四十多天,全国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新冠肺炎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当前,全国已全面进入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我们要保持清醒、从容应对、勇于担当,不搞“一刀切”,采取科学分级分类精准的防控措施,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两手抓双推进,既更加科学有效地抓好疫情防控,又更加有力有序地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既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疫情防控中“一刀切”现象的表现形式与评析

  疫情防控中的“一刀切”现象在不同时段和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段:2月中旬前后封城严管防控模式中的“一刀切”,2月中下旬以来分级分类精准防控新思维中的“一刀切”。

  2月中旬前后封城严管防控模式中的“一刀切”

 2月中旬以前确诊和新增态势图

  封城严管防控模式中“一刀切”的主要表现形式。在2月中旬以前,湖北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河南、湖南以及广东、浙江等地的新冠病毒传播扩散势头极为凶猛,全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严管特殊时期,其中武汉等一些新冠疫情严重地区相继实行封城严管。在2月中旬前后,一方面我国新冠疫情形势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另一方面我国城市急切面临复工复产、农村面临急切春耕备耕生产。全国大部分地方、党员干部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但有些地方和党员干部为免责,在疫情防控中固守封城严管思维,存在“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严重问题。比如,一些疫情较轻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采取各种过度限制措施。

202003疫情封路

  以上封城严管防控模式 “一刀切”问题,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的封路、封城、封小区措施,“一刀切”式的对待疫情轻重程度不同的地区,导致物流阻断、人员流动冻结,异地人员不能顺利返程。二是部分疫情不严重的区域,当地政府“一刀切”式不允许复工或设置复工高门槛,导致大面积停工、拖延复工。例如H副省级市有企业复工申请数29814,核准数162,核准率仅为0.54%。三是一地方不分疫情轻重,“一刀切”式停售咳嗽、发烧药物,导致不少非新冠肺炎发烧群众无药自医。四是东部的一些地方无视疫情发展形势的积极变化,采取极端做法和歧视态度,对来自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江西7个省份的人员,“一律劝返”;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对涉湖北籍人员采取非法手段围追堵截,不给涉湖北籍人员办理酒店入住、不让湖北籍车辆入境等等。

20个省份每万人确诊人数低于0.1人

  封城严管防控模式中“一刀切”问题的简单评析。在2月中旬以前,全国新冠疫情防控正处于严管阻断病毒传播扩散凶猛势头的特殊时期,一些地方严加管控严防死守完全可以理解。但2月中旬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发展形势不断出现了积极变化,截至2月11日,每万人确诊人数排名前三的省市为湖北(5.3)、浙江(0.19)、江西(0.17),次之的北京、上海、广东每万人确诊人数分别为0.16人、0.13人、0.10人,辽宁、河北、江苏、广西、四川、甘肃等20个省级行政区每万人确诊人数低于0.1人,确诊病例为个位数的城市占47%,确诊病例50人以下的城市占87%,大部分城市具备有序复工条件。同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早在1月28日就明确表示,10到14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潜伏期过去,发病的及时治疗,没发病也就没病,不会因春运返程出现大传染。对此,有专家学者强调指出以上种种“重疫情、轻经济”限制措施,广泛出现在一些疫情并不严重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严重地区措施,只顾防范,忽略发展大局,本质上是懒政怠政、不担责的表现。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 “一刀切”的极端做法和歧视态度,既不是统筹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的“好招”,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增添了疫情防控的压力。比如,东部地区是用工大户,很多工厂企业复工复产都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一刀切”地禁止多省份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既不是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生产的“好招”,又容易制造新的社会矛盾。湖北、浙江、深圳、南昌等疫情相对严重区域采用实名登记方式,谨慎对待发烧患者,属于正常防疫措施。但部分地区直接限售咳嗽、发烧药品,引导部分非新冠肺炎发烧群众入院诊疗,既加大医疗压力,又增加交叉感染可能。对这种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的行为,中央在2月12日明确强调,要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影响。要及时纠正偏颇和极端做法,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对于“一律劝返”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3月5日也明确指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采取有关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是已经发生病例或者确有传染危险,各地采取疫情防控措施,要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因应施策、分类指导,不宜采取对外地人员“一律劝返”的“硬隔离”措施,要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疫情防控,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做法。

  2月中下旬以来分级分类精准防控新思维中的“一刀切”

无房产证不准进小区

  分级分类精准防控新思维中“一刀切”的主要表现形式。自2月12日中央提出疫情防控纠偏以来,各地陆续出台的应对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近来在分级分类精准防控新举措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疫情防控教条化禁止,又出现了新的“一刀切”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严格辨别密切接触者的标准,一旦有一人确诊,就把全小区居民都作为密切接触者。二是一些小区教条化地禁止,对出门上班人员限制出入,对无房产人员禁止进入,有甚者一些社区还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回家的排斥和敌视。不仅于此,有的管理人员不经查证和甄别禁绝所有娱乐的做法,甚至防控行为粗暴,一家三口在家打麻将,被执勤工作人员摔麻将桌、辱骂以及扇耳光。三是返岗返程后,有些小区的物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不让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小区,甚至强制驱离,让外来住户拎着行李箱站在小区门口就是进不去;部分地方教条化地对返程人员不分来源地、不区别疫情轻重的重复隔离。四是一些地方出现了“一刀切”拒绝湖北人的粗暴现象。比如,有的城市出现湖北籍居民进小区难的情况,拒绝返程湖北籍人员回合法住所;有的社区对湖北籍居民停水,租房平台自如则给湖北籍租客发通知,称将冻结门锁;更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见42开头身份证号码人员,便设置种种条件,不让其购买车票、机票,不论对方春节期间是否到过湖北地区。

  更有甚者近日又有两则疫情防控“一刀切”案例披露引发关注。一则是疫情期间从未去过湖北的武汉籍人员被要求隔离、飞机拒载身份证号42开头的乘客、湖北籍租户密码被冻结。另一则是战疫援鄂志愿者回乡被劝返。河北沙河市货车司机李师傅从1月31日—2月29日作为志愿者先后6次从河北往返湖北运送物资。但当他结束志愿服务回家时,却被当地2月28日出台的“三个一律”规定,被沙河市相关防控部门劝返,被迫滞留高速服务区三天两夜,面临无粮窘境。

  分级分类精准防控新思维中“一刀切”的简单评析。应该说,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求疫情防控工作要更精准、更细致。疫情防控工作千头万绪,实属不易,尤其是对于处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基层更不易。因此,要在推进中善于纠偏,在完善中精准调整。其中对于“密切接触者”问题,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第四版中就有明确规定,密切接触者指的是跟病例发病之后有近距离接触,但是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比如,在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病例的人员,或者在电梯、活动室等同一场所内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以及共同就餐、共同娱乐的人员。因此,对一人确诊的小区,要严格辨别密切接触者的标准,不应该把全小区的人员都作为密切接触者。对于“出门上班人员”,国家社区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强调,根据疫情形势采取分级分类管理,可在小区出入口设体温检测点,严格人员出入登记,但不应限制外出工作人员回小区。

  对不经查证和甄别禁绝所有娱乐的做法,尤其是对同居一室的家人正常的起居、娱乐的粗暴干预,已远远超出法律所允许的限度。因此,“严格执法”绝不是“暴力执法”“过激执法”,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因应施策、分类指导,不宜采取对外地人员“一律劝返”、对被隔离居民“锁死家门”等“一刀切”的“硬隔离”措施以及粗暴干预家居的正常活动。还必须要指出的是,防控疫情也应兼顾温情,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回家的排斥和敌视,对有抗疫贡献志愿者回乡被拒之门外,是典型的防控政策执行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一刀切”寒了抗疫有功人员的心。同样,对疫情期间从未去过湖北武汉籍人员的隔离和种种歧视的“特殊待遇”,也是典型的防控政策执行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这种“一刀切”问题,不仅伤害湖北、武汉人民的感情,也有悖于科学精准防控的要求。

  对于返岗返程后进入小区的外来住户和外来人员、车辆问题,民政部在2月21日明确表示,社区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市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有生力量。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做好社区防控工作应当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需要,统筹推进阻击疫情和服务群众任务,必须两手抓,不能“一刀切”。对于应不应该允许湖北籍人员返程问题,国新办2月28日在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湖北省除武汉以外的地区局部暴发的态势已基本遏制;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29日,湖北除武汉外地区新增确诊仅5例,已连续多日为个位数,其中27日5例,28日3例。可以看出,目前湖北除武汉外地区的疫情形势,并不比2月10日左右湖北省外严峻。因此,在当前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秩序背景下的劳动就业领域中,要杜绝歧视行为,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享受就业平等的阳光。因此,在做好科学、精准防控的基础上,理应有条件地允许湖北人员返程。

  二、对疫情防控中“一刀切”现象的思考

  有的专家学者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影响大致分为病毒潜伏与传播扩散阶段、充分披露信息与全社会防控阶段、心理预期消化与积极应对阶段、防控扩大化阶段、经济影响显现阶段、疫情过后的经济恢复阶段等六个阶段,2月中旬以前的病毒潜伏与传播扩散阶段到防控扩大化阶段的关键时期,无论湖北守牢离鄂道口,还是其他地方防止高风险人员进入当地,都有助于减少疫情输出(入)风险,这是特殊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可以理解。但2月中旬以来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复工复产背景下,特别是2月下旬以来在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新冠肺炎相关数据均呈下降趋势,新冠病毒成功防控可期的新阶段,就需要积极思考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发展的对策措施。因此,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仍教条地执行一些过激手段、极端做法,既需要引起重视和思考,更需要及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疫情防控要有责任担当之勇,更要有科学防控之智

疫情形势图

  纵观新冠疫情40余天的发展态势,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的疫情是有重有轻的,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施策,以防走向了过度防控的极端。从时段来看,2月中旬以前是疫情不断扩大的时,其中全国每日新增病例1月27日突破1000例,达到1771例;1月31日突破2000例达到2102例,2月3日突破3000例,达到3235例;从地区看湖北特别是武汉最为严重,次之是河南、湖南、广东和浙江,再次之是江西、四川、安徽、江苏、山东、黑龙江;西藏的疫情最轻。这个时段武汉和全国处入防控疫情不断扩大的紧张期,需采取严控措施。为此1月23日武汉开始“封城”防控,接着各省市区先后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效果。2月中旬以来我国新冠疫情发展形势不断出现了积极变化,其中2月11日,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有20个省市每万人确诊人数低于0.1人,确诊病例为个位数的城市占47%,确诊病例50人以下的城市占87%,大部分城市具备有序复工条件。2月21日以来全国疫情形势进步发生明显的变化,当日全国有山西、吉林、上海、贵州、甘肃等18个省份新增确诊病例为零,2月22日、23日、25日和3月3日实现“零新增”的省份分别达21个、24个、26个、28个。与此同时,有超过 12 个地区现有疑似人数归零,青海、西藏等省份已经实现了确诊人数清零;有甘肃、山西、福建、四川、广西等19 个省份陆续调整应急响应级别。为此,当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当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如果还照搬疫情严重地区和时期的禁控措施或教条化地禁止,显然不合时宜了;粗暴干预更是与文明与法治相左。

  由此观之,做好当前的防控工作,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精准防控之智。没有防控责任担当之勇,就出现畏惧疫情、临阵退缩问题;只有防控责任担当之勇,没有科学精准防控之智,就会出现“一刀切”的过激防控之举。纵观疫情防控中的种种“一刀切”现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赋予科学精准防控之智。

  五大举措赋予科学精准防控之智

  一是疫情防控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从疫情防控中的种种“一刀切”现象可以看出,一些地方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重要的是科学判研疫情形势,根据各地情况、使用科学的方式、因地制宜的制定政策平衡防疫与发展经济。在疫情重的地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疫情较轻的地区则要兼顾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不能每个地方都仿照疫区管理。在当前还要全面应对复工复产和国外病例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风险,继续以湖北省和武汉市为工作重点,基于风险导向,坚持分期分级,科学应对。

  二是对“一刀切”的过激防控必须及时纠正。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的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层层加之为,比如部分社区不分青红皂白、无故限制和拒绝必要的人员进出,甚至限制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回家;一些地方在高速路口设卡拦截,有甚者发文劝返七省市返程人员、冻结湖北籍租客的门锁,“一刀切”地扩大执行实质性的限外措施,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到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因如此,对“一刀切”的疫情防控措施说不,从国家到地方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就在近期,用工大户的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会议上曾明确表示,“坚决取消超出防疫必要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及时纠正各种偏颇和极端做法,全力支持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因此,在当前的疫情防控实际过程中,既需要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疫情防控,更需要依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方能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做法。

企业复工盖九个章

  三是谨防政策“一刀切”,须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目前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步入攻坚阶段,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有序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走向了过度防控的极端。比如,在返工复工过程中,有的地方的企业想复工,需要填15个表格、21份材料,有些材料还需要去诸多部门盖章,甚至网上晒出了要盖九个公章才予以批准复工的怪像, “一刀切”背景下的申请复工流程,其繁琐程度可见一斑。固然疫情防控是大事,人命关天,我们必须严阵以待,但如果不分疫情的轻重缓急,对所有地方所有企事业单位一刀切,就会对经济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对疫情的防控和经济发展应该严守实事求是的原则,该控则控,绝不怠慢。但对于发展经济过程中不该控的环节,则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比如,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展开,市民要逐步回归城市工作生活,外来车辆要有序进出社区载人载货,这是社区良好运转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防控工作的重要目标。因此,过去“一刀切”外来人员和车辆一律不得进出的规定已不适时宜,需要适时调整为:外来人员和车辆一般不得进入小区,属于生产生活需要进入的车辆、人员,经卡口工作人员确认或经住户同意,并进行信息登记、检测体温、轨迹查验,符合防控要求的可以进入。

  四是全面把握疫情防控的目的方能保持其初衷。疫情防控的目的不仅在于人,而且还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损失,如果无限加码的隔离手段,只会让已经初见成效的疫情防控背离其初衷,只会减少疫情防控工作的公众理解度和配合度,其中一些社区对人员出入尤其是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回家的教条化禁止,部分地方对返程人员的地域歧视尤其是对有抗疫贡献的志愿者回乡被拒之门外等就遭到质疑,对战疫而言也只能是伤害甚至败坏。因此,教条化禁止的“一刀切”,既有悖于科学精准防控的要求,也表明防控疫情应兼顾温情,讲人文关爱。比如,对于疫情严重的区域,采取隔离措施、劝返措施的,要切实做好各类关心、帮助、保障等配套工作,戒除刻板冷漠、恣意武断、盛气凌人的做法,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由此可说,防控疫情,需要全民的共识、需要团结、需要关爱,撕裂和对立只会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多复杂性,制造出新的社会矛盾,对社会经济正常秩序的恢复也有百害而无一利。

  五是用严格的执法程序来约束和严惩简单粗陋的防控行为。基本的疫情防控措施,从“硬核”到“硬来”,可能只有一步之遥,但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则是考验地方执法的文明与法治。比如,一些地方对不戴口罩出行人员,不区分具体场景、人员密集状况,就动辄采取强制措施;更有甚者执勤人员闯入居民家中,粗暴干预同居一室的家人正常的起居、娱乐,甚至进行打耳光等人身伤害和羞辱,这不是疫情防控的“硬核”,而是“硬来”的粗陋防控行为,已经完全超出隔离措施的范畴。不仅如此,还要因此付出公民合法权益被剥夺被侵害,国家法治秩序被破坏的沉重代价,使全社会几十年的文明与法治成果因为一场疫情的粗暴的执法而被损失殆尽。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羞辱、打耳光等人身伤害行为超出法律所允许限度外,“一律劝返”“锁死家门”、就业歧视等“一刀切”防控措施也有涉嫌不合法问题。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3月5日明确表示,“这些措施超出必要和限度,影响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其中我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采取有关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是已经发生病例或者确有传染危险。这就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因应施策、分类指导,不宜采取对外地人员“一律劝返”、对被隔离居民“锁死家门”等一刀切措施。同时,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的就业歧视问题,不仅仅是对湖北籍员工情感的伤害,更是触碰了法律的红线,属于就业歧视的违法行为。因此,在防治疫情过程中,我们既要对疫情严加防范,也要严格遵守劳动就业的法律规定,让就业平等的阳光辐射到每一位劳动者中。

  以上种种“一刀切”不合法的防控行为表明,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隔绝病毒,不隔绝同胞,更不能隔绝文明与法治。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执法的精细化、人性化和科学化水平,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硬措施”引发纠纷、激化矛盾。此外,采取防控措施必须主体适格、措施适度,对粗暴的执法、教条的隔离和“一刀切”的地方割据,必须用严格的执法程序来约束和严惩简,以把握好“硬核”同“硬来”之间的度,以体现出疫情防控中的执法的文明与法治。这就是中央要求依法处理疫情,依法防控疫情的原因。

  三、应对疫情防控中“一刀切”现象的新举措

  这次新冠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需要实施分类防控、精准防控,谨防防控“一刀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发展。但谨防疫情防控“一刀切”和统筹推进,不是动听的空洞标语口号,而是必须采取系列科学有效的积极应对之策,抓住关键、集中力量、精准施策,方能在“大考”中提升我们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的能力。

  要理清“两手抓”思路,避免乱中走偏出现“一刀切”

  随着2月中旬以来全国疫情发展形势的积极变化和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农村春耕备耕生产的来临,需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和农村春耕备耕“两手抓”,在繁重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春耕备耕的工作任务中,唯一理清“两手抓”工作思路,方能有序有效地推进“两手抓”不走偏。坚持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和农村春耕备耕“两手抓”,就是要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科学分级分类的精准防控措施,杜绝以疫情防控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农村春耕备耕生产。在地区层面,科学细分疫情轻中重度地区。在疫情重度地区,应保持严防死守态势,防止疫情扩散,加强医疗物资供应保障;在疫情中度地区,应继续做好人员密集地区的防控措施,组织低风险人群返岗;在疫情较轻地区,巩固防疫成果的前提下,应当尽快协调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组织农村春耕备耕。在行业层面,建议先行启动疫情防控的医用物资、春耕农用物质、生活必需品、物流、制造等关键行业及上下游产业复工,确保产业链正常运转,人员密集接触的行业可错峰复工和暂缓复工。企业层面,做好预防和应急预案,事前预防上,尽量尝试远程线上办公,如果必须线下办公,需做好错峰上下班、轮岗值班、信息登记、监测体温、口罩佩戴、定点消毒等必要措施。农业层面,农业生产因季节性强耽搁不得,可推进信息化购置农资、“网上”备春耕、分时段分批次地有序进行春耕备耕生产;对于一些种植养殖大户,则可采取涉农公司“合作互助组”、村屯“春耕互助组”以及机械化特殊作业代耕代种等方式进行安全作业、健康作业。政府层面,协调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和组织农村春耕备耕生产,减少企业复工审批门槛,开辟农资运输和农资金融“绿色通道”;对于遭受疫情重创的企业和农村出台临时性保障,维护社会稳定。

  要实行差异化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根除“一刀切”出现过激行为

  在2月中旬以前,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一些地方实施社区封闭式管理,在控制人员和车辆流动,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就需要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春耕春备两手抓,不能“一刀切”地依旧实施社区封闭式管理。与此同时,目前全国各地的疫情发展态势还不尽相同,如果仍然以省级为单位来开展工作,不仅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科学性,而且还会影响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发展。因此需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所谓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就是对湖北省、北京市以外的地方依据疫情严重程度,以县级为单位划分为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地区三类,实行差异化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综合考虑措施的有效性、精准性,中央决定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分区,根据每个县域的传染病的情况进行分级,分低、中、高三级。各省市要结合每个省市的情况把辖区每个县域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地区,采取针对性策略和措施,实施差异化精准防控。在低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的策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消道路通行限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原材料、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困扰和问题,不得对企业复工复产设置条件,不得以审批、备案等形式为借口,拖延企业复工复产的时间。在中风险地区,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组织人员有序返岗,指导用工企业严格执行消毒、通风、测温等要求,降低人员密度、减少人员聚集、加强人员防护、消除风险隐患,做到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同步推进。在高风险地区,实行内防扩散、外防输出、严格管控策略,要继续集中精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扩散至其他区域;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有序扩大复工复产的范围。当然,高风险地区也要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企业的正常运转。

  要用复工复产措施到位替代干扰阻拦企业开复工行为

  2月中旬以来的疫情防控数字的变化,意味着各地的防控措施已经有力地发挥了作用,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各种救治措施显著地提升了效用。这些进展进一步提振了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勇气。但也应当看到,当前疫情防控依然还处于关键时期。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和预计,2月底前有1.2亿人次返岗,3月以后还会有1亿多人次返岗。此外,还有返程日期未定的1亿人次返校学生。由此可见,返程人员流动的疫情防控压力巨大。在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各部门仍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要求,继续乘势而上,从“防”字入手,下精细功夫,把复工复产复课的措施作到位,以防范春运返程以及复工复产复课之后的传染风险,为流动人员返程和企业开复工打好基础,减轻社区疫情防控压力,减少阻拦企业开复工的阻力。首先,必须确保返程路上的安全,从源头上阻断病毒的传播链。建议杭州开行复工专列,采取极其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交叉传染风险。其次,要确保人员返程之后的安全,不给病毒传播的机会。人员返程后要自觉居家隔离14天,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参加聚会,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减少风险传播。再次,隔离期结束,返岗复工复产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还要多加防范,必须坚持佩戴口罩、采取分餐制、认真对电梯消毒、采用视频等科技手段减少聚集、坚持测量体温等,并确保吃盒饭、云办公的安全。与此同时,正在返城或准备返城人员,要密切关注所返回城市的疫情防控政策,特别是目的地社区的分级防控策略,抵达目的地城市后,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根据所在区县、街乡、社区的风险等级和防控要求做好健康检测和医学观察工作。此外,建议各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将分区、分级、差异化管控情况进行提示,让外来人员和车辆知晓,最大限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返城不便。

  要依法采取疫情防控举措,约束“一刀切”的粗暴防控行为

  对粗暴的执法、教条的隔离和“一刀切”的地方割据,必须用依法防控举措来约束。一方面,采取防控措施必须主体适格、手段合法、措施适度。所谓主体适格,就是有关防控举措只能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等法定主体依法决定和实施,下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所谓手段合法,就是要统筹把握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正常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不能采取“锁死家门”“一律劝返”等简单粗暴手段来对疫情进行“硬隔离”。所谓措施适度,就是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一定要与疫情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不得超出必要限度。另一方面,法制机构对涉疫情防控案件要靠前服务。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特殊时期,对涉疫情防控案件要切实做到三个避免,即避免僵化执行标准,避免怠于考虑案件特定因素,避免无视市场规律的裁量怠惰。比如,对涉疫情防控用品案件检测结果不同区间值的执法应用,要秉持有利于复工复产、有利于疫情防控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疫期间相关物资生产需要,对个案情形及相关技术检测结果值予以合理、务实研判,避免不分具体情况搞一刀切;对涉口罩、防护服等重要医疗防护物资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案件,要准确把握执法监督与保障复工复产并重的原则,积极延伸办案职能作用,企业生产经营因案面临复工复产实际困难的,大力协调帮助解决。

  要因地因时制定针对性举措,抑制“一刀切”的过激防控行为

  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的种种“一刀切”的过激行为,可以通过因地因时制定系列针对性举措得到抑制。借鉴山东、浙江、重庆、广东等省市的经验做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切入。首先,办理全省(市、区)统一健康通行卡,保障返岗务工人员通畅出行。对在省(市、区)境内连续居住14天以上、没有可疑症状且不属于(或已解除)隔离观察对象的人员,由现住地社区(村)防控小组出具全省(市、区)统一的健康通行卡,各地各单位对持卡人员一律予以通行,对乘坐“点对点”特定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的,不再实施隔离观察。确保返岗及务工人员出得去、进得来。其次,开展“点对点”定制化运输服务。对企业、项目摸底,根据企业和项目开工复工时间安排,因地制宜面向省(市、区)内和省(市、区)外非严重疫情地区开展企业员工、农民工等返程群体的客运包车和定制化运输等“点对点”“家到厂”服务,对定制化运输的省(市、区)内人员,上车前须持有健康通行卡并测温合格后上车,省(市、区)外人员须填写健康通行卡并经当地社区(村)盖章证明,测温合格后上车,到岗后体温检测合格者不要求进行隔离。再次,落实企业健康状况日报告,严肃查处人为干扰阻拦企业开复工行为。对酒精、口罩、手套、测温仪等防控用品,企业自身筹备存在困难的,企业所在市、县(市、区)领导小组(指挥部)要按照配额原则,加大统筹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对防控物资缺口较大的市,由省(市、区)委领导小组(指挥部)强化省(市、区)内统筹,协调调剂解决,确保复工复产企业和项目建设防控物资供应保障到位。建立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企业和项目建设单位每日向属地政府、社区(村)报告情况。各市要坚决纠正、严肃查处以疫情防控为由,变相违规设置复工复产审批环节、人为干扰阻拦企业和项目开复工的行为。复次,合理增设和调整小区出入卡口。对围合区域面积较大、人口数量较多、住户离出入卡口较远的小区(城中村),应结合居民出行需要,合理增设和调整出入卡口;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或容易拥堵卡口,视条件增加通道或错开查验;卡口设置还应确保消防、救护等特种车辆顺利进出;因围合管理需要封堵的进出口,应采用可移动栅栏等障碍物,并加强巡查把守,出现紧急情况时,允许消防车、救护车通过。此外,还要突出抓好劳动力就业,坚持分类施策,通过线上招聘等多种方式抓好务工人员返岗就业服务,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精准对接和外来就业人员服务,积极引导居家农民工就近就业,有效解决脱贫群众就业问题,实现疫情防控与返岗复工两不误。

  要转变防控模式叫停一切扩大化

  真正影响经济的因素并非病毒造成的肺炎本身,而是为了防控病毒传播而不得不采取的全社会反应模式。在2月中旬以前的病毒潜伏、传播扩散、积极应对防控扩大化的特定时期,除了湖北进入几乎全省封城的历史紧急状态,不少地区也一度进行封路、封小区、停飞、停运、甚至半封城状态,几乎全国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按下“暂停键”,覆盖14天的潜伏期。这种社会反应模式在春节和延长假期的特定时期是必要的,不但对于控制疫情传播是积极而有效的,而且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但当前新增病例已大幅减少,新冠病毒成功防控可期。因此,当前阶段对经济正常运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疫情本身,而是部分地区以一刀切、层层放大的各种防控代替法治和科学决策防控对经济的延伸冲击。对此,经济学家滕泰呼吁,当前要转变防控模式,应尽快从“长假防控模式”向“经济正常运转防控模式”转变,建议立即叫停一切扩大化、一刀切的防控办法,尽快切换到法制化、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的分级防控和群众自主自发防控模式。首先,除武汉等重点疫区之外,其他地区要尽快从强制性“居家隔离、社区隔离”的防控模式转向自主隔离和“人员正常流动防控模式”,尽快取消对无发病迹象、非密切接触人员的强制性居家隔离要求和强制性社区隔离要求,把防控重点转向对公共交通场合防控、办公场所防控提供支持。其次,要从形式主义、层层加码的“一刀切”防控,尽快转为法制化、人性化的居民自主、自发防控,全面禁止各地强令要求没有发病迹象、非密切接触者的外地旅行人员居家隔离14天的做法,提倡通过防控知识宣传、加大口罩等卫生用品供应力度等方式支持人民群众自发、自觉地进行疫情防控。再次,要严格把握密切接触者的标准,叫停“一人确诊,就把全小区居民都作为密切接触者”的扩大化行为,要考虑到“一人感染、全家隔离”“一人感染、小区隔离”“一人感染、企业隔离”的实际后果,应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和社区、企业的自觉性,建议各级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给予家庭和社区、企业提供更多的防控支持和帮助方面。

  与此同时,要加快市场化改革,放松供给约束,释放增长新红利。疫情期间,无论是口罩生产,还是其他防控物资供应,都曾受到行业管制等“供给约束”的影响,正是这种计划经济遗留的“沙砾”,造成全国性的疫情防控物质短缺,以致许多地方在疫情严管期间排长队抢购口罩,这同疫情严管要求不聚集举措相矛盾。疫情过后,应痛定思痛,加快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松对生产要素、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约束,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还要看到疫情冲击背景下的各种积极变化和新机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结构转型要保持谨慎乐观。任何一种巨大的外部冲击过后,都会对社会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的长期影响,也会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促进很多新技术应用。比如,面对疫情的冲击,信息化程度越高、自动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到的冲击越小,这必将加快企业对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使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扎实。

  要加强组织领导,杜绝各自为政出现偏激“一刀切”

  40多天来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再次印证,党的领导是我国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制度保证。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考的是忠诚担当,考的是能力水平,考的是作风状态,也是对党的建设的一次实战考验,要求我们必须答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张大考卷,奋力夺取全面胜利。重要的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月12日、23日和3月4日等有关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当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统筹双抓中的坚强政治保证作用,加强完善战时指挥体系,更加扎实做好城镇复工复产和农村春耕备耕生产人员的疫情防控工作,重视发挥企业和村社党组织作用,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把复工达产和春耕备耕提升到最佳状态。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统筹双抓中的表率作用,带头深入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春耕备耕一线,弘扬斗争精神,改进工作作风,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统筹双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激励措施,注重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表现优秀的可以火线“纳新”、火线“提拔”,不担当不作为、违反工作纪律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各地各级党组织要强化责任,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组织、宣传、政法、统战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始终保持旺盛状态和战斗姿态,汇聚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光明日报光明理论专家,自治区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办主任、研究员,自治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党史顾问,广西民族工作咨询委员,广西党史特聘专家)

赞 (0)踩 (0)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公众号

广西县域经济网公众号